1.1 试验设计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2 试验完成地点 试验在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完成。
1.3 试验设计执行流程 将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2组,均进行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并微创手术内固定修复,观察组采用的植入物为锁定加压钢板,对照组植入物为常规锁定钢板,随访0.5,1,3,6个月,观察两种钢板微创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1.4 受试对象 纳入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
1.4.1 纳入标准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断标准参考以往文献的标准[9]。符合如下标准者可被纳入研究:
(1)X射线检查提示为NeerⅡ型或Ⅲ型骨折者;
(2)肩部软组织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异常活动或骨檫感者;
(3)外伤性单侧骨折者;
(4)年龄60岁以上者;
(5)伤后6 h内入院治疗者;
(6)患者及家属对试验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2 排除标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的患者将被排除研究:
(1)病理性骨折、血管及合并伤者;
(2)肱骨头劈裂型骨折者;
(3)肱骨近端粉碎性严重头压缩大于40%者;
(4)盂肱关节脱位的骨折者;
(5)有意识障碍、脑梗死、肿瘤及重的内科合并症者(如心、肺、肾衰竭,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血液病等);
(6)既往存在肘关节功能异常或肩关节疾病的患者。
1.4.3 撤出标准
(1)撤销知情同意书,不愿继续接受试验治疗的患者;
(2)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
(3)试验中受试者依从性较差者。
1.5 样本量 采用PASS 14.0软件进行样本量计算,试验假设观察组和对照组固定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和85%,设β ≤ 0.1,把握度(Power)=90%,显著性水准双侧α=0.05,计算后每组样本量为188例,按20%的脱落率计算,每组应纳入226例。由于此次试验招募的对象数量有限,最终经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每组仅纳入41例患者参与试验。
1.6 招募 自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试验通过医院内张贴公告版的方式招募受试者信息,感兴趣的住院患者可通过主治医生,以电话联系项目负责人。在获得受试知情同意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受试。
1.7 分组 治疗前1 d,由临时安排的一位医生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用SPSS 13.0软件(SPSS,Chicago,IL,USA)生成的随机表格将82例患者等分为2组。
1.8 盲法 试验为开放性试验,评估者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均告知治疗方案。
1.9 干预
1.9.1 观察组
(1)釆用高位臂丛或全身麻醉,取“沙滩椅”卧位,将患肩垫高。
(2)取肩峰外三角肌前1/3处纵行切口,长约3 cm,显露三角肌后纵向钝性分离开三角肌达肩袖、骨折部,不超过肩峰下方5 cm,以免损伤腋神经。
(3)C型臂X射线及辅助下通过牵引及撬拨推压以达到初步复位,注意恢复颈干角、胀骨头后倾角度,确定复位满意后骨折块予克氏针临时固定。
(4)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将此钢板经三角肌深层紧贴骨膜置入,置于结节间沟外缘约5 mm,大结节下5 mm以免肩峰撞击,为显露接骨板远端在三角肌止点前作长约2 cm纵向切口,暴露至钢板与骨膜部。
(5)通过C型臂X射线检查再次确认骨折复位及钢板置入位置良好后逐步锁钉,拔出临时固定克氏针,一般近端用四五枚螺钉固定,远端用三四枚螺钉固定。
(6)若肱骨头下内侧骨缺损严重者给予植骨(填充山西奥瑞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骨粒);合并肩袖损伤者给予缝合修复。术中被动活动肩关节,保证各方向活动均无受限。逐层关闭伤口,并留置引流管1根,采用无菌辅料包扎。
1.9.2 对照组 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常规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其余具体手术方法同观察组。
1.9.3 植入物 试验所用的克氏针、常规锁定钢板、锁定加压钢板及螺钉均购自厦门大博颖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有产品均采用符合GB/T13810-2007规定的TC4钛合金材质,表面经阳极氧化着色处理,灭菌包装。
1.9.4 固定后康复训练 ①固定后所有患者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 d,固定后2 d移除引流管并开始指导患者功能锻炼;②先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包括钟摆样运动以及被动前屈、外旋锻炼,而后逐渐增加被动内旋、内收及外展练习;③固定后6-8周时复查X射线片见骨折线模糊后即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并逐渐增强前屈、旋转及内收锻炼;④固定后12周开始进行各个方向(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向外上、向外下、向内上、向内下)的抗阻力锻炼;⑤康复训练过中如发现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均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包括碳酸钙(每日2次,2片/次)、骨化三醇胶丸(每日1次,0.5 µg/次)和鲑鱼降钙素鼻喷剂(100 U/次,1次/d)等。
1.10 试验流程 见图1。
.jpg)
1.11 结局指标
1.11.1 主要结局 固定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10]:评估患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内容包括功能、活动范围、疼痛、解剖复位4方面,其中总分> 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 70分为差。
Neer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为优和良的患者例数占总患者例数的百分率。
1.11.2 次要结局
(1)术中和固定后一般指标:固定时间,时间短说明手术进展快;术中出血量变化,术中出血量少说明手术操作质量高;固定后住院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患者骨折恢复越快。
(2)固定后1 d,3 d、1周,2周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固定后疼痛控制情况:目测类比评分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越剧烈,其中0分为无痛,0 分<分值≤ 3分为微痛,3 分<分值≤ 6分为中痛,6 分<分值 ≤10分为剧痛[14]。固定后1,3 d、1,2周目测类比评分和固定前评分对比,评估患者的固定后疼痛缓解情况。
(3)骨折愈合时间:判断患者骨折愈合速度。
(4)骨折愈合质量的X射线检查:固定后0.5,1,3,6个月X射线检查显示骨折部位的骨折线消失,即为骨折愈合。
(5)固定后0.5,1,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固定后近期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6)螺钉置入过程中材料和宿主反应:固定后6个月内,如发现固定后创口过敏,感染液化,螺钉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说明螺钉和宿主间生物相容性较差[12]。
(7)固定后0.5,1,3,6个月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评价内容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共8个维度,各维度的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在该维度的生活质量越好[13]。
1.12 试验项目及时间流程表 见表1。
1.13 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开放
1.13.1 数据收集 以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CRF)的形式收集数据,并经统一表格汇总。具体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诊断、伴随疾病情况、过敏史(药物过敏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这些资料将被研究者应用Epidata数据处理软件,以双重录入(double-data entry strategy)的形式转化为电子版文件。
1.13.2 数据管理 只有项目负责人有权利查询数据库文件,该文件不允许再作变动。所有与本次临床试验有关的研究资料均由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保存。
1.13.3 数据分析 将数据库交给专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并由统计分析人员写出统计分析报告,交付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写出研究报告。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对研究数据的监督和管理贯穿临床研究整个环节,以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资料真实性、完整性。
1.13.4 数据开放 出版数据将公开发布于www. figshare.com。
1.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统计分析人员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完成,且符合意向分析原则。两组间Neer肩关节功能优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目测类比评分,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的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15 不良事件
(1)对患者试验期间出现的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做以记录。
(2)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头晕、发热、感染、肩峰撞击、肱骨头缺血坏死、骨折畸形愈合和严重疼痛等。
(3)检查过程中若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要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类型及当时的处理方法,并在 24 h内详细报知研究负责人和临床伦理审查委员会(IRB)。
1.16 审核试验实施的频率和措施 每2个月向伦理委员会汇报试验进展情况,同时向注册数据库更新试验进展状态。